在历史分期的问题上,我们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创立、扩大、融会、潜藏等四个时期,这也是哲学生命成长的过程。
其次,该书注重中西方哲学的比较,以彰显中国哲学的思维特点及问题所在,体现了著者居于中西哲学比较视角,以反思中国哲学优劣,期于改进并发扬之的治学取向。(2)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的疏释。
五、气论与仁学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存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同样紧扣气论与仁学这一中心展开,着力抉发这两方面的思想资源,贡献颇多。指出张岱年先生从40年代《文化通诠》到晚年撰写的系列论文,皆坚持以辩证唯物法用于文化研究,很早就提出了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,对中西文化综合创新的思想,指出以兼和易中庸,拿辩证代虚无的观点。《张岱年与〈中国哲学大纲〉》赞扬该书首创了中国哲学的问题解析体,最先自觉,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哲学之特色,体现了张先生主张的唯物,理想,解析相结合的哲学理论。可见张先生对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之重视。【1】故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是气论与仁学的关系问题。
【20】 李存山先生认为,中国文化的转型就是要走向民主与科学,这合乎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,而明儒王廷相和黄宗羲已发其端,前者突破儒学道德绝对主义—泛道德主义的藩篱,为实证科学开辟出哲学基础,即致知。11 李存山:《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》绪论,第10页。道教修身之学,首倡是改变自身的命运,成就长生不老,而后才是济世为民。
以诚守身,安于本分,守护大道。不仅肯定自己的自由,也尊重他人的自由,相互承认,并相互尊重。道教也持类似的看法,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。这种自律乃是自由,是自由意志的活动——有能力按自己的意志行动,也是理性的,并承担着责任。
因此,朱熹也就出佛道,引释入儒,以儒学为宗,作为终身的志业。这样一个精神的本质不再受本能和环境的制约,而是不受环境限制的,是对世界开放(Weltoffen)。
系统而严密的修身学,要求严格,有着全面而细致的规定,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,夫子有这四勿之戒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、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,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历史现实的情形下,仍需要以开放的心态,引入他山之石,同时,也要深入系统地挖掘传统文化之精髓。并进一步,推己及人,由家及天下,将内圣与外王的内在关系呈现出来。这与我国先秦诸子,尤其是道家的道德论更为接近,与其说道德为品德,不如说是追求自身的完善。
修身就是这样的过程,没有达到仁的境界,只能反躬自省,而不能苛责于人。所以王阳明也提倡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,乃有益,修身之学要落实在具体的事情上,钱谷兵甲,搬柴运水、应接俗事、民人社稷等日常事务,无处不是修炼心性的场所。而消除灾殃之法,就是个体自身去守道遵德,性命双修,止恶扬善,才能超拔凡俗,飞升方外。死亡,是本己之事,已无需多言,而如何生?则是生命哲学和修身之学的议题。
中道是指与主体能力的最优相联系的感受和行为的最佳状态39。只是实学家将罪责归因于理学和心学,有欠妥当,它们的精神极为相似,不过是阳明后学偏离了主旨,而堕于末流罢了。
我国古代的修身之学,最为精妙的是有一套严密而科学的方法,儒家称之为工夫论。人们认为,一个有自制力的人既能自制又能忍耐36。
三、求己:修身之学的方式 基于自由,又不断追求自由,自我规定自身的修身之学,在克己的历程中,促使个体精神不断上升,趋于完满。佛法的修学更是如此,此生修行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自身的业障,积累资粮,以获得更高的福报与功德,了脱轮回之苦。个体的品格与智慧,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前程,还关乎着国家的命运。行之明觉精察处,即是知,知行工夫本不可离。只有这样,才能提高自身的素养,才可能天下归仁。应该的时候、应该的地方、应该的对象、应该的目的、应该的方式,这就是中间和最优……因此德性就是中道,就是对中间的娴熟命中40。
君子还有三畏——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,失却知行本体,故有合一并进之说。
他还有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劝诫:君子要四毋——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概言之,修德、通经、致用是其三个题中要义。
我国古代的修身之学,就是其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宝藏,对其进行发掘、整理和研究,不仅有益于当代的公民道德建设,更有益于中国精神文化的建构。它们是主体最优能力的两面,前者是主观方面,后者是客观方面。
于是,遭受亡国之痛的颜元,便深恶静坐冥想和穷理居敬, 提出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实学观。因此,对于修身之学而言,它是自律而自由的,是义务与权利的结合,是灵与肉的统一。修身之学,各民族皆有,印度的瑜伽就是一门觉悟自我的文化传统与实践类型。修身不是依靠他者的监督与规则的制约,而是由己,完全在于自己的自觉,自行按理性和章程约束自己的言行意。
尽管各文明的修身之法,不尽相同,但亦有相通之处,即修身之学是一条为己、由己、求己的觉悟之道。这是一门为己的学问,始终以自身为目的。
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四、结语:重回为己之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,众多文化相互影响,即便是外来文化,也能扎根进而繁荣发展,汉唐以来,诸种文化互相融摄,成为不可忽视的表征,儒道释、医易仙等各派,互取长短、相互借鉴、互摄互补已成为思想潮流。
上等根性之人,闻道就行,毫不迟疑——与真理同在,只有在践行真理的过程之中,才能领悟真理。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曰阳。
不仅于己而诚,于人亦诚,于神也诚。这是一种自我要求,自我规定的精神修炼之法。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真正的修身之学,是为了自己,专注于自性,只在心上下工夫,不为外界所动——不为稻粮谋,不为声名谋,不为权势谋,也就是不以一切外在的东西为目的,它以自身的完善为目的。
一、为己:修身之学的目的 在中国文化里,人具有非常高的地位,三才者,天地人,人与天地齐观。若能长期坚守,其结果小则延年益寿,乃至长生不老,大则白日飞升24。
知之真切笃实处,即是行。业力如影随形,永世相伴,他者无法斩断轮回的因果链条,即便是伟大的善导师,也不过是助缘而已。
道只能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,不断发展,实现自身。用方剂、针灸与灵治等法,去病保健,消除苦痛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